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开展开元棋牌- 开元棋牌官方网站- APP下载债券回购业务
2025-10-02开元棋牌,开元棋牌官方网站,开元棋牌APP下载
为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中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是指可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现券交易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债券回购业务包含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两种形式。
“该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提升人民币债券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来增强资产吸引力。”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吴丹认为,将回购业务资格从主权类机构等特定群体拓展至所有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直接回应了随着境外投资者数量和持债规模增长而日益迫切的流动性管理需求。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持续稳定发展,市场广度深度不断提升。截至今年8月末,中国债券市场余额19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今年前8个月,中国债券发行规模超5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债券净融资11.8万亿元人民币,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44.5%,是实体经济融资的第二大渠道。
“中国债券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取得长足进展。”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中国债券已先后被纳入彭博巴克莱、摩根大通、富时罗素三大国际债券指数,目前在富时罗素全球国债指数中的占比升至全球第二,在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中的占比升至全球第三,都高于纳入指数时的预计占比,充分反映出全球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资产的信心。
信心有多强?数据是有力的证明。截至今年8月末,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家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持债约4万亿元人民币;今年前8个月,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债券现券成交规模约11.8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债券通北向通规模约7.2万亿元人民币,南北双向交易投资持续活跃;截至今年8月末,互换通累计成交1.5万多笔,累计成交名义本金约8.2万亿元人民币,当前成交规模较上线倍多。
作为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之一,债券回购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债券为标的的短期资金融通行为。一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有序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业务对外开放,2015年起,境外主权类机构、境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开始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2025年与香港金管局推出以“债券通”渠道下托管的债券为标的的离岸债券回购业务。今年前8个月,我国债券回购交易规模累计达14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5.2%。
“债券回购开放顺应境外机构需求,是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此次中国人民银行允许各类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为更多境外机构投资者提供了灵活高效的流动性管理渠道和风险管理手段,同时,标的债券过户等机制设计与国际主流回购实践接轨,有助于增强中国债券市场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表示,跨境债券回购业务的推出将大幅拓展境外投资者获取人民币流动性的渠道,满足其流动性管理需求,是完善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制度框架的重要之举。它将有助于提升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吸引力,增强做市商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那么,境外机构投资者如何开展债券回购交易?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介绍,目前,我国质押式债券回购与国际市场债券回购在操作上存在差异,未将质押式回购标的债券从正回购方过户至逆回购方,而是冻结在正回购方。国际市场主流回购模式均采取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的做法,类似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买断式回购。公告起草过程中,境外机构投资者普遍反映,采用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模式权责关系清晰、违约处置便利,更加符合境外机构投资者交易习惯,且有利于提升债券市场整体流动性。
公告发布后,境外机构投资者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债券回购业务,将采取国际市场通行做法,实现标的债券过户和可使用。同时,为便利已开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回购业务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平稳过渡,此类机构在过渡期内仍可按照原模式开展交易,过渡期为自公告实施之日起12个月。
“除了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债券资产吸引力外,债券回购开放也有利于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助力在岸离岸人民币市场协同发展。”董希淼表示,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大力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深化内地与香港的金融合作。在债券回购方面,推出以“债券通”项下债券为抵押品的离岸债券回购业务。此次债券回购开放支持“债券通”渠道入市的全部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中国债券市场开展业务,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田利辉看来,未来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有望向更多衍生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多品类延伸,在规则接轨国际的同时,强化宏观审慎风控。(经济日报记者 勾明扬)